close

  引子
  一段名為“借你的肩頭歇歇——親測成都友善度”的視頻日前在網上迅速走紅。視頻中,一位提著編織袋、身著軍綠色工服的男子在地鐵上昏昏欲睡,還不時往鄰座的肩膀上靠。面對這一狀況,有的人被突如其來的依靠嚇到、有的人靜靜地借出肩膀,還有的人主動讓出靠邊的位置讓男子打盹……這段視頻的拍攝者,是一位從外地到成都上大學的學生。他說,之所以萌生這個想法,是想看看成都人對陌生人的友善度是否經得起“考驗”。“測試”結果讓他既驚喜又感動;更讓他不曾想到的是,短短幾天時間,這段充滿暖意的視頻便在微博上被轉發1000多次,瀏覽量突破5萬,引來眾多網友圍觀和點贊。
  自古以來,中華民族就提倡友善仁愛,強調“與人為善,善莫大焉”的友善精神,主張“躬自厚而薄責於人”的立身處世態度,倡導“出入相友,守望相助”的人際交往原則。這些思想和理念植根在國人的內心,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。
  在我們身邊,凡人善舉隨處可見,在帶來溫暖的同時,傳遞和擴散著正能量。然而,伴隨著社會的轉型、價值的多元,也出現了一些不那麼和諧的音符,類似“老人倒地扶不扶?”“乞丐伸手給不給?”“愛心捐款捐不捐?”這樣的討論不時見諸媒體,有人甚至發出質疑:“友善”是不是可能變成稀缺品?
  誠然,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在一個美好、真誠、充滿溫情的環境中,而這樣的環境需要通過一種道德規範和理性心態來構建。基於此,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“友善”作為對個人層面的價值要求關鍵詞之一,無疑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。那麼,“友善”具有怎樣的內涵?對其理解可以有哪些維度?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該如何踐行友善、宣傳友善?又該如何從體制和機制上降低友善的風險和成本?請看本期對話——
  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質
  是人對人的一種道德倫理態度,反映友好和諧、積極向善的價值取向
  記者:將“友善”作為個人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詞之一,反映了我們社會怎樣的價值取向?
  萬俊人:作為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之一,友善是人對人的一種道德倫理態度,反映的實際上是一種人際倫理取向,要求人與人之間實現友善相待,也就是擁有一種人際關係的和諧。
  現代化社會與傳統社會的區別之一就在於:它是市場經濟主導的商業化社會,有兩個基本特點:一是開放;二是高度競爭與合作。在這樣的社會之中,無論你個人能力有多強,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必須要與他人合作。那麼,要使合作更加緊密有效,就需要合作雙方或多方不僅有良好的合作願望,還要有良好的合作態度和行動。此時,人與人之間能否友善相待、友善合作就變得非常重要。因此,在現代社會交往中,友善是每一個現代人能否順利進入公共社會、成功地與別人打交道、開展社會合作的一個基本道德前提或倫理條件,也是現代公民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質。
  許燕:作為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,友善反映的是友好和諧、積極向善的社會價值取向。友善具有三個基礎功能:首先,是社會功能,是社會發展與民族統一的穩定基礎;其次,是人際功能,是社會聯結與民眾交往的信任基礎;第三,是個體功能,是身心健康與不斷成長的心理基礎。儘管我們覺著友善這個詞非常普通,似乎常常能夠聽到,但上到國家穩定、民族團結,下到社會和諧、個體相處,它都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。可以說,友善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優秀人格品質,也是健康社會發展的基礎。如今,大力宣揚這一價值觀,也是為國泰民安提供心理保障。
  徐輝:我覺得“友善”體現的是公民之間互相尊重、互相關心、互相幫助、和睦友好,協力推進形成的一種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係。我從事燃氣維修服務工作24年,有3個工具包分別放在公司、所里和家裡,就是為了第一時間上門為用戶解決難題。有一年正月初五晚上,我正和一位20年未謀面的高中同學聚會,一位燃氣用戶打來了維修電話。雖然正在興頭,可一想,大過年的,生不起火的人家該有多急啊。我趕緊辭別同學,回家拿上工具,趕到用戶家裡。從這件小事,我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應該心存友善,常懷友善之心,多行友善之舉。這不僅能夠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,也為社會和諧增添正能量。
  一以貫之的傳統美德
  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中綿延生長而來,是人性中友好和善良的心理品質的結合
  記者:“友善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請問它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?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詞之一,“友善”二字又具有怎樣的特定內涵?對其深入理解可以有哪些維度?
  萬俊人:中國是一個以道德倫理立基的國家,有許多傳統美德都是從古到今、一以貫之的。友善亦不例外。它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中綿延生長出來,同時又吸取了現代社會積極進步的價值觀念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二字,內涵自然也更加豐富。
  所謂友善,簡單地說就是對別人友好、與人為善。對其理解,可以分如下幾個層次:基本層次,是人與人之間不要相互傷害,用儒家的話說就是“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”,這是最起碼的要求;再進一步,是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”,除了成就自己,也希望別人能夠有所成就;最後,是不僅能夠和他人合作,同時也可以實現快樂和利益共享、痛苦和責任共擔,甚至達到榮辱與共、生死與共的至上倫理境界。
  許燕:友善,是一種人性中友好和善良的心理品質的結合。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“知情意”三個層面來對其進行解讀。
  首先,在認知層面上,友善需要建立良好的道德觀念。我們每個人的言行都會受到一種理念的指導,這就是價值觀,是一種對是非曲直的判斷。作為個人層面的價值觀,友善對人的指導性要求就是要“棄惡揚善”,而不應“欺善懼惡”。其次,在情感層面上,必須具備共情的互惠品質。什麼是共情?簡單地說就是“換位思維”。如果一個人能夠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,對別人的處境感同身受,就會啟動他的助人行善的後續行為。由道德層面而引發情感的配合,最後,落實到行為層面上,就是要建立助人的行為理念。既“內化於心”,又“外化於行”,只有從這三個層面理解友善,才能真正實現知行合一,將其落到實處。
  徐輝:我認為,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友善,是對人類以往友善理念的繼承和發展,也是社會主義條件下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價值準則。
  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,友善就是與人為善,像對待朋友那樣對待他人、社會和自然,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比如:在工作和生活中先人後己,保持謙虛低調;面對道德高尚、品質優秀的人,虛心學習;面對他人的過失、缺點,設身處地給予體諒和包容,誠心誠意進行提醒和幫助;在他人有困難時,及時解急救難、雪中送炭,等等。
  友善具有普遍適用性,和年齡大小、職業分工無關。在各類道德滑坡事件屢屢發生的今天,我們每個公民都更應該努力去做個友善的人。
  重建聯繫的情感紐帶
  必須大力培育和激勵道德正能量,對道德實施者給予保護,對道德破壞者予以嚴懲
  記者:有人說,城市化進程中,傳統關係紐帶被逐漸撕裂,陌生人呈原子化生存狀態,人與人之間不再友善。你如何看待這一說法?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該如何踐行友善、學習友善,併進行友善的宣傳和教育?又該如何從體制和機制上降低友善的風險和成本?
  萬俊人:不能這麼簡單定論。所謂的原子化或個體孤立性其實只是一種表象。現代社會當中,人與人之間沒有了來自血緣、熟人社會的天然紐帶,更加需要重建社會聯繫,重建各種用以剋服孤獨、冷漠的情感紐帶。事實上,這些原子間的相互依賴、相互合作的願望也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強烈。每個人都希望可以生活在一個文明而溫暖的社會。我們需要的不是用石頭砌成的、堅實卻冰冷的房子,而是用愛編織起來的溫暖的 “社會共同體”,甚至是生命和信仰的精神共同體。我們現在不單單要看到社會的原子化,更要看到人們在社會關係和道德倫理意義上的內在關聯。
  如今,面對種種道德滑坡事件的出現,為了不讓道德英雄“流血又流淚”,從政府的層面,我們可以制定一些相應的規則甚至出台相關法律法規,作為一種階段性、強制性的社會約束。但要從根本上降低友善的風險和成本,歸根結底還是有賴於人們自身思想認識的提高。所以,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教育工作至關重要。我認為,對於“友善”這一價值觀的道德宣傳,不能採用強勢的急風暴雨般的灌頂方式,而應採取一種“和風細雨”“潤物細無聲”的方式,讓人們仿佛感覺不到,但其實一直都浸潤在春風細雨之中,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感染。同時,我想特別強調,我們的社會必須杜絕各種形式的“道德懷疑論”或“道德犬儒主義”言行,大力培育和激勵一些有助於強化社會團結和人際友愛的道德正能量。等到有一天,每個人都發自內心地覺得“訛詐”“欺騙”是可恥的事情,這些現象自然而然就會減少。
  許燕:如今,我們常常聽到人們感嘆“人心不古”“好心不得好報”“做好事要付出代價”……這其實是種“道德恐慌”。道德恐慌啟動了中國人的自我保護機制,使得人們有道德之心,卻不敢行道德之責,抑制了人們助人行善的行為,進而導致社會失去愛。無愛的社會又會進一步強化人們的“自保心理”,如潔身自好、不敢見義勇為、不願助人為樂、看客心態蔓延等,形成惡性循環,進而助長冷漠麻木、恃強凌弱、正不壓邪的不良社會風氣。可見,對友善的宣傳要堅持扶正氣、抑邪惡。現階段,社會要凸顯正義的特征。這既需要民眾良好品質的支撐,更需要社會體制的保障,特別是法制的維護——對道德實施者給予保護,對道德破壞者予以嚴懲。
  徐輝:儘管生活中“扶不起”的老人越來越多,各種“碰瓷”事件也時有發生,但我始終相信,人間自有真情在。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依然是本分、善良的。在我工作的合肥燃氣集團,有一群團員青年成立了“吳雄飛愛心班”。愛心班成員們不僅積极參加“徐輝假日服務小分隊”志願服務活動,還主動與30多名孤老用戶或空巢老人結對幫扶,並堅持開展關愛留守兒童、愛綠護綠等“三關愛”公益活動,贏得用戶和社會的廣泛好評。其實,我們的生活中從來不乏這樣助人為樂的善行義舉。如果能發掘和宣傳群眾身邊的善意與真愛,通過榜樣的教育、示範和引領,將對社會主義友善價值觀的培育舉足輕重。此外,還應在社會中廣泛開展人人參與的以關愛他人、奉獻愛心為主題的志願服務活動,著力引導全社會成員關註、關心、關愛困難群體,營造幫扶互助的友善風氣。
  本期統籌:何 璐 申 茜 蔣雲龍
  版式設計:蔡華偉SourcePh" style="display:none">
  掃描二維碼
  看更多內容  (原標題:善心善舉 守望相助(對話價值觀(12)·(友善篇)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f12efgx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